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文化 正文

文化

一丝不苟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5-09 09:53:20

  一丝不苟,意为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,形容办事认真细致。《说文解字》释“丝”为“蚕所吐也”,喻指极小的单位,强调事物之精微。“苟”则为“艸(草)也”, 本义是草名,也有“随便、马虎”之意。“不苟”即指不马虎、不随便、不敷衍,二字彰显出对规矩的恪守,体现着严谨自律的态度。

  在历史长河中,那些闪耀的名字往往与一丝不苟的精神紧密相连。

  三国时期,蜀汉丞相诸葛亮事必躬亲。《三国志》记载他“政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”,甚至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”。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时,对零件的尺寸严格把关。即便临终前,仍坚持校阅簿书,真正做到了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

  翻阅百年党史,一丝不苟是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。1931年,毛泽东整理出8万多字的报告《寻乌调查》,对寻乌县地理环境、交通、经济、政治、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等,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察分析,报告仅对杂货店里出售的洋货就列出131种。这种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精神,成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生动注脚。周恩来总理审改《新华字典》修订稿时,不仅用铅笔逐句圈点修改出版说明,还细心发现字典《附录》中的《节气表》没有标明表中的月日是阴历还是阳历,不便于查阅。他在“节气表”三字下加了一个括号,括号里写明“按公元月日计算”,展现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。

  铁人王进喜对待工作认真细致,一丝不苟,经常向工人强调:“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。”在大庆会战初期,王进喜曾经带过的1205钻井队打斜了一口井,王进喜主动向会战领导作了深刻的检讨,还组织干部工人背水泥,把这口刚刚超过规定斜度的井给填掉了。工人说:“填了这口井,就给标杆队的队史写下了耻辱的一页。”可王进喜却说:“没有这一页,队史就是假的。这一页不仅要写在队史上,还要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,我们要让后人知道,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,还填掉了低水平、老毛病和坏作风。”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。

  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,更需一丝不苟,深化整治。当前,“差不多”“过得去”等作风顽疾仍时有显现,必须以“一丝不苟”的精神和“钉钉子”的韧劲,在常和长、严和实、深和细上下功夫,集中力量向作风顽疾下猛药、出重拳,持续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、持久战。

  风清则气正,气正则心齐,心齐则事成。一丝不苟是一种处世态度,更是一种精神品格。它要求我们在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、防微杜渐,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、勇于亮剑。作为党员干部,要以“一丝不苟”的工作作风,于细微处见真章,在关键时显担当,方能成事兴业、赢得民心。(刘雯)

>>><<<